【回活動首頁】

 
他們的故事:

台東縣萬安社區
的故事


台東縣池上鄉萬安社區——晴耕雨讀的永續回歸

萬安有座萬安山,坡上有座目仔窯,
窯場的火一點燃,七天七夜不曾停。

廖祿存

回家的路途並不遙遠,想要安身立命卻是漫漫長路。魏文軒國中畢業就跟隨著父親與一眾親友離開萬安移民村「再遷徙」到台中,而立之年,彷彿聽到了大山與水田的呼喚:帶著妻兒回來故鄉吧!一開始有回家的念頭,只是想要告別西部的生活,但回去池上萬安能做什麼呢?......就種田吧!時值二十一世紀,回家種田,已經屬於浪漫的騎士範疇了。於是,再度跨越中央山脈回到大坡池上的萬安。

在萬安的日子,抬頭就是雄偉的中央山脈,左手邊是錯落的房舍,依附在丘陵地前,低頭就是連邊的水田;大山、水田、蒼穹,完美地連成一氣,寧靜以致遠,是這裡教會我們的第一件事。

池上的米,馳名全國,在這背後,卻是MOA自然農法的推動所帶來的成功。魏文軒堅持無毒有機,提供了另外一種與土地對談的方式,捐棄施肥的成見,讓地力獲得復原的永續觀念,讓人與土地的關係更加緊密。當我們站在197線道邊上俯瞰寬闊的水田,想像著季風沿著縱谷南下之前,金黃的稻穗將是最大的欣慰。看著遠方下田的身影,不禁要想,究竟是誰站在這個世界的中央?

種田還不夠,對土地的熱愛不僅侷限在美好的水田裡,魏文軒想替故鄉做得還有很多。土地上的人事物,都要去盡心關照。加入萬安社區發展協會是貢獻一己之力最好的方式,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勾勒著萬安的願景。接下總幹事的職務後,魏文軒的責任更重大了。在協會的努力下,窯場的火在十幾年後又再度點燃了,這裡的孩子可以走到山坡上的窯場,燒一塊屬於自己的磚頭。也可以沿著祖父們、父親們過往的腳步,走在田埂上,踩進水田裡,親身去體驗大自然的美妙律動。

在言談中,魏文軒的眼中閃爍著光芒,一開始,以為那是源自於對土地的熱情,走到稻米原鄉館旁邊的小屋,才赫然發現有座小小的教堂隱匿其中,它是「萬民教會」。原先是座肥料倉庫,拆掉夾層,讓熱空氣得以流散,成為一座可供聚會的小教堂。有了教堂,沒有牧師怎麼辦?篤信基督的魏文軒每個週末就親自上陣,為孩子們講道。

回來之後才知道,村裡的青壯人口十隻指頭都數得出來,當初沒有一起到西部的人,這些年也漸漸地離開了池上。隔代教養的問題日漸浮現,成了社區工作中亟待解決的一環。皓謙是魏家的大兒子,下課後總是有一群孩子一起到家裏玩耍。看著這群可愛的孩子,魏文軒覺得好像可以為下一代做點甚麼,讓他們的童年多一點回憶,少一點城鄉差距。原先只有週末上陣的萬民教會,在魏總幹事夫妻的規劃下,要朝社區的藝文基地發展。皓謙喜歡看書,有圖畫的書他更喜歡!因緣際會從池上鄉圖書館得知「閱讀分享計畫」,提出要求後,各地募集到的兒童書籍抵達了萬安社區,皓謙和他的朋友們的願望實現了。看著魏太太帶著孩子們把書籍上架的照片,孩子們樂不可支的表情,書籍果然可以帶給孩子們莫大的歡樂!
有書可以看,就跟回家種田一樣簡單,一樣長遠。這間小房子成了適合小朋友聚集的場所,看書累了,走出屋子,就是連邊的水田和蓊郁的大山,這些孩子,日後很有可能要離開故鄉一段時間,求學或工作;或許會回來,或許不會。但願他們會記得在197線的3公里,在連綿的水田和雄偉的大山以外,還有一間曾經帶來歡樂與知識的房子,像是他們的父輩談起窯場時,眼中閃爍著光榮與驕傲。

( 以上文字由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,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)